在我國書法藝術中,楷書“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做楷?!?,既端嚴莊重,又雅俗共賞,有堂堂正正之氣?!昂I蠒ā狈沁z傳承人,當代上海書壇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劉小晴,集書法創作家、書法理論家、書法教育家于一身,擅長行楷,尤精小楷,是當代楷書藝術的集大成者,其楷書端莊秀雅,功力深厚,作品深受書法愛好者的喜愛。 書法家 劉小晴: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法你光是從理論上去研究它,總是淺的,實踐非常重要,字是靠寫出來的,所以這三首(詩)正好是鼓勵小朋友在這個書法上能夠用功。 初冬的上海徐匯,第三屆“天平德育圈”青少年書法展開幕,一向低調的劉小晴現身,不惜筆墨的他,將三首勸學古詩的書法贈送給獲得一等獎的小朋友。他說,今后的每次展覽,他都會書寫作品,鼓勵獲獎的青少年。 1942年,劉小晴出生于上海一個書香世家,他的父母都是大學教授,在喜好古文的父親耳濡目染下,他自幼酷愛寫字,但苦無良師。21歲時,上大學無門的劉小晴,在苦悶中正式拜知名書畫家、篆刻家錢瘦鐵為老師,錢瘦鐵對這個關門弟子的教誨,讓劉小晴至今仍不時回味。 書法家 劉小晴:他和我講過一句話,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就是取法要取法高古,“隸宗秦漢,楷法晉唐”。所以這個老師把我帶進了書法藝術的大門了,一上來就走比較正確的道路了。 在上海朵云軒“錢瘦鐵師生書畫藝術展”上展出的一張舊字帖,背后還有一個故事,當年買不起紙的錢瘦鐵就在舊字帖的背面,親自抄錄《千字文》給劉小晴臨寫,多年后,劉小晴物歸原主,恩師逝世后,時任上海書畫出版社編輯的他,把老師的這篇“千字文”結集出版,彌補了心中老師留下的書法作品不多的遺憾。 和被打成右派、生活陷于困頓的老師一樣,劉小晴自己也經歷過艱難的歲月。為了謀生,做過鋼琴伴奏師,做過赤腳醫生,但他從未放棄過書法。 經過多年的堅持和苦練,劉小晴逐漸在書壇聲名鵲起。當很多書法家都在花費精力鉆研行書和草書時,劉小晴卻把楷書寫出了自己的特色,他的楷書飄逸靈動,結構險峻,動靜相宜。海派國畫大師程十發曾評價劉小晴的書法,“深諳歐陽詢《九成宮》的妙諦,因而構筑自己楷書營壘,上窺魏晉,下探宋明,不掠新奇,但求平正?!?/p> 在習字之余,劉小晴對書學理論也頗為精通。1991年,20萬字的《中國書學技法評著》出版,劉小晴也憑借此書獲得出版界最高榮譽金鑰匙獎,他出版的字帖也廣受歡迎,成為很多書法愛好者人生中的第一本字帖。 書法家劉小晴:字要寫得好談何容易。我們中國的書法就是以哲學為基礎的,第一個孔子的中庸之道,第二個老子莊子的自然之道,這棵大樹的根,土壤就是文化底蘊。 字如其人,在書法界,劉小晴被公認有“三好”,“字好、學問好、人品好”。他不屑于以狂怪乖張博取關注,而是希望以人們看得懂的瀟灑自然、秀敏靈動,讓書法這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小晴弟子 青年書法家徐宏斌:我覺得劉老師身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在這個時代,在藝術特別功利的時代,他能夠保持他的定力,保持一份淡泊名利,這是他特別難得的一件事情。 晚年在自己的書房“一瓢齋”里,盡管時常有飛蚊癥襲來,但劉小晴還是和年輕時一樣分秒必爭地寫字。他曾說,人磨墨,墨磨人,于磨墨中磨練人生,任憑弱水三千,自己只取一瓢飲。 書法之外,劉小晴最關心的事,就是回報社會和培養人才。他說,現在人們花在手機電腦上的時間太多,書寫的時間越來越少,但書法永遠不會被替代,書法是一個人性情的流露,書法中包含著中國人的人生哲理,方方正正寫字,堂堂正正做人。 2018年,劉小晴工作室在上海徐匯區成立,為了讓書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小晴拿出創作的部分精品,舉辦了社區巡展,讓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藝術大家的作品,并熱心推動“書法進校園”活動,鼓勵孩子們寫好字,做好人。 書法家 劉小晴:書法要傳承下去,因為中國書法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的瑰寶,我的想法就是要從娃娃開始,所以我50年來上課到現在都沒有間斷,希望能夠培養人才,能夠把中國的傳統的最經典的東西、最有民族特色的東西能夠傳承下去。 多年來,劉小晴默默向上海徐匯區對口幫扶的云南省紅河州捐資助學,每年他都親赴云南紅河州,去看望孩子,給孩子講書法課,為他們題詞,為孩子們的事不遺余力。 上海市徐匯區文旅局副局長 蔣艷:很崎嶇,我們就扶著他過去,一路走來,幾乎是每到一個中學、小學都要給孩子作一個報告,劉老師說,他從小的家境也不是非常好的,但是不要因此而放棄了向上的動力,還是要好好學習的。我們跟他們的校長作了交流,你們還需要什么?他說孩子們非常需要一塊操場,然后我們就幫他們建了一個風雨操場。 劉小晴說,真正的美,站得住腳、留得下來的,都是樸素的,藝術家就是要走樸素的路,留下的作品要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考驗。他認為書法最高的境界是道。道就是自然。忘記形式技法,藝術與自然融為一體,渾然天成。他說自己還遠遠沒有達到這個境界,盡管年過八旬,仍然在藝術求道之路上不斷精進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