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圖/受訪者生前提供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一生經歷不少坎坷的孫毓敏始終樂觀積極地面對人生,她生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說道:“我已經活了兩輩子,希望活出雙倍的價值?!?/strong>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教育家孫毓敏3月28日不幸離世,享年83歲。3月29日至31日,北戲在校內的少兒戲劇場四層設置了靈堂,以接待社會各界人士的吊唁?,F場氣氛肅穆,墻上孫毓敏的遺照嘴角帶笑,慈愛溫柔,“毓秀鐘靈承前啟后,敏慧好學一精多能”的挽聯分掛兩側。靈堂內,親屬們站在左側,強忍悲痛,向前來吊唁的眾人鞠躬。 “孫老師是我們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的原院長,也是終身名譽院長。孫院長的離去,是京劇界的一大損失?!?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院長秦艷表情沉重,“生前學校有活動,她親力親為來參加。她是非常堅強的人,遇到什么事情都會以豁達樂觀的心態去解決。她特別有熱情,感染著每一個人?!?/p> 的確,一生經歷不少坎坷的孫毓敏始終樂觀積極地面對人生,她生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說道:“我已經活了兩輩子,希望活出雙倍的價值?!?/p> 藝術生涯的兩度“春天” 孫毓敏1940年出生于上海。她8歲學戲,12歲考上戲校獨自赴京學藝,畢業后被分到荀慧生劇團。因為聰明好學,荀慧生不但每天親自教她,還把自己為國慶10周年獻禮剛剛排好的《荀灌娘》讓給她演出。在孫毓敏的回憶中,那段時光仿佛是一個“金色的夢”。 正當事業、生活蒸蒸日上時,1966年,因意外,孫毓敏脊椎骨折、雙腳粉碎性骨折。這次受傷幾乎斷送了孫毓敏的藝術生涯,當時上海的骨科權威告訴她,她的傷情連站起來都堪稱“醫學奇跡”,要想重返舞臺,幾乎不可能。 然而孫毓敏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她站了起來,又以常人難以想象的勇氣和毅力堅持恢復訓練。1979年,孫毓敏被調回北京,分配到北京京劇院三團,重新回到舞臺,并成為臺柱子。由于脊椎嚴重受損,根本無法長時間站立。即便如此,她仍堅持每年演出120場到160場,連續多年沒有請過一天病假,沒有回過一次戲。 上世紀80年代,孫毓敏陸續排演、創作了《玉堂春》《紅樓二尤》《紅娘》《誆妻嫁妹》《金玉奴》《宋宮奇冤》《雙玉緣》《癡夢》和《一代賢后》等劇目,活躍在全國各地的舞臺上,塑造出一個個鮮活美妙的藝術形象。 1991年,孫毓敏回到培養自己的母校,擔任北京戲曲藝術學校校長,學校后來升格為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從舞臺到講臺,孫毓敏歷盡艱辛,把一個舉步維艱的學校辦成人才輩出的全國重點學校,并最終在院長的崗位上退休。 開門辦學,請名家授課 作為校長,孫毓敏大膽提出“開門辦學,請名家授課”的教學模式,利用自己的人脈關系,請來眾多京劇各行當大家為學生們授課,讓學生們受益匪淺。在孫毓敏帶領下,學校僅用不到一年時間便連上三個臺階,先后獲得了北京市、文化部和全國重點學校殊榮。 她還想盡一切辦法解決學校硬件問題,讓學校擁有了一座6層高的排練樓,成為全國省級同類戲校中條件最好的學校之一,被譽為京劇人才的“搖籃”,并于2002年升格為具有全日制高等職業教育資格的“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也是北京市唯一一所公辦藝術類高職院校。 據孫毓敏生前回憶,當校長是一段既做“孩子王”又做“花子頭”的歲月,她不得不放下身段,“四處求人,要錢、要資源”,甚至為了解決學校經費,還得“哭著要錢”。 “有一次,為了籌50萬,買兩輛接送年邁老師的汽車,我找到了當時的主管領導,人家倒也沒有為難,很痛快就答應了。我特別感動,就想著給人清唱一段表達感謝?!睂O毓敏帶著錄音機,放上伴奏帶,放開嗓子為領導演唱。孫毓敏回憶:“那個領導很感動,說‘您比我年紀還要大很多,怎么能讓您這樣為我唱,真是不敢當?!蝗菀琢?,都是為了學?!@些話觸動了我,眼淚當時就落了下來。為了辦學,一筆一筆經費就是這樣要回來的,回想起來真不容易?!?/p> 孫毓敏被公認為一位“具有創造性思維”的校長。她發掘了著名的“四小須生”穆宇、馬超博、陸地園、由奇,為他們安排了許多演出,使這四位少年火遍了大江南北;她與知名企業合作舉辦的“海峽兩岸五戲校京劇大賽”,成為梨園盛事;她與法國導演合作,以一種“將京劇課堂搬到舞臺上”的全新形式向外國人普及京劇知識,首推的《京劇第一課》在歐洲各國演出大獲成功,開啟了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與國外機構長達十年之久的合作。 不待揚鞭自奮蹄 孫毓敏在舞臺和戲曲人才培養上的傾情付出,得到了業內同行和廣大觀眾的廣泛贊譽,更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她生前曾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政協常委,擔任了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理事、北京劇協副主席等職,并榮獲了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個人等一系列榮譽稱號。 退休后的孫毓敏仍然關心著京劇事業的發展、京劇人才的培養、國粹藝術的傳承,兼任著多所大學和藝術院校的客座教授。她生前曾多次說:“‘我要奮斗到最后一分鐘’這是我每天醒來一種發自內心的真實愿望?!?/p> “師父直來直去,非常爽朗。她是名角,是戲校校長,但她凡事都親力親為,操碎了心?!睂O毓敏的徒弟、上海京劇院演員李文文回憶道。 李文文眼中的孫毓敏,全身心撲在藝術上,娛樂活動極少,“除了戲,我們不敢隨便找她,怕她批評浪費時間?!?/p> 作為當今中國京劇界的重要人物,孫毓敏的離世讓業界同行和廣大觀眾都感到極為震驚和痛心,都對她表示深深的哀悼和懷念。 孫毓敏的愛徒、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副校長兼戲曲學院副院長唐禾香傷心地表示,她無限感恩師父對自己的諄諄教誨和精心培養,表示一定不辜負恩師的期待,全心全力培養人才,將京劇藝術傳承發展,發揚光大。 “師父一直是有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的人。不待揚鞭自奮蹄,沒有人要求她怎么做,完全是她的一種責任感跟使命感?!碧坪滔阏f,“荀慧生大師的長孫荀皓老師經常說,孫老師不是扛著荀派大旗,她是舉著荀派大旗來帶動這些荀派的弟子?!?/p> 保持“向上的力量” 孫毓敏生前對美一直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即使人到晚年時,仍舊每天保持精致妝容,舉手投足間透著古典的味道。她能自如地在上海話和北京話之間切換,一會兒吳儂軟語,一會兒字正腔圓——這就是孫毓敏,她總在用最輕快流暢的表達方式感染著身邊每個人。 “我是非常贊成女性通過化妝等方式打扮自己的,哪怕夸張一點,也要讓自己美起來?!睂O毓敏生前曾告訴記者,在“愛美”這一面,她并不保守?!拔艺J為女人是玫瑰,雖然美麗,也要有刺,那個刺就是高傲與自尊。雖然人老了之后容易疲倦,那我也要對抗惰性,努力去美,讓自己擁有美麗這種‘向上的力量’?!?/p> 寫作便是孫毓敏保持‘向上的力量’的秘訣。戲曲之外,孫毓敏最大的愛好就是寫作。早年間她曾聽人調侃說“京劇演員沒文化”,因而下決心讀書寫作,也由此養成了終身學習的習慣,并產出了近20本著作,其中包括自傳、藝術評論、藝術研究等等。 孫毓敏的書大多是雜文集錦,囊括了她生活各個方面的感悟。她曾說:“張中行先生曾經鼓勵過我,他說寫文章就是寫話,你想說什么,把它寫下來就是文章。我寫的書最大的可取之處就在于真實,因為我想起什么都可以說?!?/p> “在我的名片最后一行,署的是北京作協會員。因此,總有人問我,最近寫了什么,發表在哪里?!睂O毓敏生前說,“我不想讓自己顯得太不合格,所以每年都在逼自己寫點文章,提升自我?!鄙?,她每天早上都會給自己1小時的寫作時間?!坝徐`感就多寫,沒靈感就少寫,我的書就是這么出來的?!?/p> ?。ā缎】怠贰ぶ袊】稻W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3年5月上旬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