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筆者走進寶豐縣觀音堂林業生態旅游示范區回龍廟村鏵匠莊,只見68歲的張太和用一把簡單的一字刻刀,輕巧地傳送著手腕的力道,提起落下,“簌簌”幾下,伸手抹去灰白色的石屑,一只精巧的小螃蟹現身石硯的一角。刀耕不輟40多年,數百上千的原石料在張太和手中刻刀下蛻變成一件件藝術品。 張太和在20歲那年,只是幫前莊后鄰做些活牛槽、石磙、門墩、鋪門石之類的活兒。后來,他漸漸迷上了石雕。隨著時代的發展,為推進石雕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他利用自己曾學過繪畫的基礎,他的作品由實用型向藝術性觀賞性轉變、或者實用型與藝術性結合方面轉變。 2018年12月,張太和被評為寶豐縣石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技法上集鏤、雕、刻于一體,造型多變、形象逼真,靈氣十足。石雕藝術是一項腦力加體力的活。要雕刻完成一件作品,常常要出幾身汗,這就像打了一套“太極拳”一樣。 “打毛坯、畫草圖、去邊角料、鏤花、精雕……雕刻技藝的每一個環節都不能放過,學習石雕技藝需要沉下心來,一步一個腳印,厚積薄發,沒有半點捷徑?!睆執捅硎?,現在雖然石雕工具豐富了,有磨光機、磨頭等,不過細節處還是離不開傳統的錘子、鑿子、銼刀等工具,石雕是個苦差事,要耐得住寂寞,更要吃得了苦。 寶豐縣是國家級說唱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石雕是其中之一。 近年來,寶豐縣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代價值,推進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加強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汝瓷燒制技藝”的保護、傳承、利用,促進了鄉村振興。截至2022年底,全縣發展汝瓷燒制企業和研究機構160多家,品種達2000余個;汝瓷年產量約1000萬件(套),汝瓷產業年產值數億元。 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馮異米醋釀造技藝為代表的翟集米醋釀造技藝,目前有大小釀醋企業、作坊156家,米醋年產量5500噸,年產值6500萬元,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這些,都是新時代寶豐縣探索非遺保護與鄉村振興的新路子,目前,該縣正積極探索“非遺+鄉村振興、文旅融合、電商”等途徑,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揮更大的時代價值。 ?。▉碓矗簩氊S縣委宣傳部 柳真真 張浩) |